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在羊肚菌真菌性病害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羊肚菌是举世闻名的珍稀食用菌,市场需求旺盛。自2012年以来,中国实现了羊肚菌的人工大田栽培,并在2021至2022年间发展为具有25万亩年种植规模的新兴食用菌种类。据统计,在我国每年有近25%种植面积的羊肚菌遭受病害侵袭,其中以真菌性病害尤为突出,但其治病类群与基本特征尚不清楚。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收集了中国18个省(直辖市)32个羊肚菌栽培基地的病害子囊果,结合ITS扩增子测序分析、显微镜检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对羊肚菌真菌性病害的流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Diploosporalongispora(75.48%),Clonostachyssolani(5.04%),Mortierellagamsii(0.83%),Mortierellaamoeboidea(0.37%),Penicillium kongii(0.15%)是丰度较高的假定病原物;在所有的子囊果病灶中均检出D. longispora的长椭圆形有隔无性孢子;在C. solani丰度占比高的样本中也检出与Clonostachys属类似的椭圆形无性孢子和产孢结构。
同时,选取七个子囊果病灶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和ITS系统发育学分析,判定这些分离菌株均为D. longispora,纯培养菌株的显微特征和子囊果病灶特征相一致。结合D. longispora在 93.75%标本中表现出的高丰度,C. solani在2采样点的6个(6.25%)生物学标本中表现出较高丰度,认为D. longispora是羊肚菌真菌性病害的最主要病原菌,其它潜在病原菌可能是子囊果固有着生真菌或被侵染后引发的滋生类群。该研究明晰了羊肚菌真菌性病害引发的核心种类及其形态与显微特征,为进一步的种植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以Epidemic Identification of Fungal Diseases in Morchella Cultivation across China为题在线发表于真菌学一区期刊Journal of Fungi上。昆明植物研究所时晓菲、刘栋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刘伟、于富强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600404)和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202101AT070541)资助。
羊肚菌真菌病害子囊果、病原菌培养及显微结构
来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